19世紀初,工業革命在歐洲西北部一個看似毫無希望的角落發跡。工業革命用機器的力量代替了動物和人力,經濟生產圍繞著工廠系統進行組織。很快,工業革命使得數以百萬計的人類從自給自足、勉強維生的經濟中進入了一個富足的世界。
數字經濟在起初也同樣地不被看好。2008年底,中本聰在互聯網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發表了他的BitcoinWhitepaper。我們現在稱這一事件為Web3的起源,因為這是第一個區塊鏈誕生的時刻。但其實,這場革命還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當時科學和軍事上的數字通信技術開始緩慢地在經濟活動上得以應用。其第一波創新是在計算機、密碼學和互連網方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Web1。
到20世紀90年代末,所謂的“電子商務”出現了。新興公司很快就發展成為全球平臺,其技術使得人們能夠通過新的數字市場找到產品、服務和彼此。這就是Web2,社交媒體和科技巨頭的網絡時代。
但真正的數字經濟時代并不來自于這些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進步,而是需要一種非常不同的創新:信任的制造。而區塊鏈正是將信任產業化的技術。
✦
數字經濟離不開信任
✦
工業經濟借助蒸汽機和工廠等物理創新來做到經濟生產的工業化。這種制度化技術組織人類和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蒸汽機之于工業,就像信任引擎之于當今社會一樣。數字經濟節約的基本生產要素是信任。
區塊鏈不僅僅是一種新工具,它還是一種新的經濟基礎設施,允許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信任記錄在區塊鏈上的基本事實,其中包含身份、所有權和智能合約中的承諾等。
這些經濟事實是任何經濟的基礎。它們通常在家庭、村莊或小企業等小群體中運作良好,但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加,驗證這些事實和監測其變化的成本越來越高。
解決信任問題的制度性解決方案已經發展了數千年。更深層次的制度涵蓋法治、民主治理原則和官僚機構的獨立性。還有各種行政組織結構,其中包含公共企業、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和類似的合作技術。然后我們有了市場,一個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相關機構。
正是由于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有了“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卓越能力,我們今天的世界才能如此繁榮。
✦
完成數字連接的最后一環
✦
信息技術增強了我們與他人互動的能力,拓寬了我們在經濟、社會和政治各個層面的視野。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互聯網零售。90年代后期,互聯網上出現了廣告。到2000年代中期,新聞、信息和熟人社交已經遷移到互聯網上。自2008年出現以來,加密貨幣和原生數字金融資產也進入了互聯網。剩下的最后一個挑戰是將現實全世界的實物資產也放到互聯網上。
執行此操作的技術已經存在。很多人認為NFT(Non-Fungible Token)只是一些JPEG文件,但它的用途遠不止是可收藏的數字藝術品。NFT是一項正在進行的數字產權演化實驗。NFT不僅能夠被認為是所有權憑證,還能夠被認為是現實全世界資產的數字孿生體。它們使獨特的資本資產“可計算”,就能夠搜索、可審計和可驗證。換句說法,NFT能夠在數字市場環境中以極低的信任成本進行交易。
物聯網也是一種能夠實時跟蹤現實世界資產的技術。預言機能夠在區塊鏈上實時更新數字市場上交易的實物資產的行蹤。只要你這兩年用過快遞包裹的追蹤功能,其實都體驗過了這項技術的早期雛形。
在過去的幾年里,人們一直在努力構建所有必須的社會基礎設施,以在數字世界中復制現實世界。我們現在擁有貨幣(穩定幣)、資產(Bitcoin等加密貨幣)、產權(NFT)和一般組織形式(Decentralization自治組織(DAO))。一些新銳人才也在設計選用智能合約的糾紛解決機制。其他人正在開發機制以更多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
這些創新何時才能真正實現?技術上的難題已經被先行者攻克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這些新的實踐和技術為所有人所用。今天,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我們能夠在網上工作、購物甚至娛樂,而且數字連接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增強這種連接性的新技術從某種角度看來,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應該不難接受。
✦
基于Web3的可計算經濟
✦
我們很容易想象一個互聯的世界,到2030年,公民、消費者、投資者和勞動者能夠隨意在物理平面和數字平面之間無縫地生活。
這樣的經濟模式被稱為數字經濟,因為最重要的技術創新發生在數字世界,而數字經濟創造的經濟價值來自Web3技術帶來的信任產業化。但鑒于經濟活動的物理部分和數字部分將無縫融合,我們能夠將其稱為“可計算經濟”。在可計算經濟下,全球市場可享有低成本信任。
要做到可計算經濟,仍然缺乏可用的“可計算資本”。
我們現在能夠將世界上所有的實物產品和服務標記為一種通用的、可互操作的格式,將它們列在一個公共賬本上,并以低信任成本做到市場交易,這些交易能夠由底層編碼和執行的規則進行管理參照結合。接下來我們應該做什么?
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可計算的資本,借助它來實現“可編程商業”,之后會做到我們將其論為“圖靈完備經濟”的經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