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香港大學舉辦的「香港加密金融論壇」上,CZ的發言直白露骨,把香港Web3政策罵了個遍。
本文是去掉禮貌性措施之后的核心觀點陳述和解讀:01 關于穩定幣:管得多的全失敗
美國這一屆政府非常聰明,憑借其商業背景,深刻理解了Tether對美元全球地位的戰略價值。目前約有1000多億USDT資金購買了美國國債,而Tether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使用。
關鍵在于,美國人本身并不需要穩定幣——他們可以直接使用銀行ACH系統進行美元交易。幾乎所有USDT用戶都在美國境外,這實際上擴大了美元的全球影響力。
美國于7月通過《GENIUS法案》時,提出限制央行Crypto(CBDC)發展的政策方向,這一舉措體現了對美元全球主導地位的深遠戰略布局。
穩定幣之所以廣受歡迎,正是因為其高度的自由流通性和良好的使用體驗,而一些政府主導發行的Crypto在監管和監控方面可能更加嚴格,這反而會影響市場的接受度。
其實,自2014年以來,已有超過20個國家嘗試發行CBDC,但沒有一個真正獲得市場層面上的成功。
有的地方,企業需要申請不同的牌照:期貨牌照、現貨牌照、Crypto牌照、銀行托管牌照等等。當牌照拿得比較多的時候,業務模式也會比較受限,很多時候往往一個業務都跑不起來。
直接打臉香港,
而且在香港做的大部分RWA產品(尤其是房地產、基金、債券通證化)都會被香港證監會視為“證券”或“集體投資計劃(CIS)”。涉及的牌照主要有:
第1類牌照:證券交易
如果你的平臺撮合RWAtoken的買賣→需要。
第4類牌照:就證券提供意見
如果你的業務涉及為客戶推薦、設計RWA投資方案→需要。
第6類牌照: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
如果涉及RWA項目發行、Tokens化融資(比如地產發幣)→需要。
第7類牌照:自動化交易服務(ATS)
如果你運營一個二級市場平臺(例如STO交易所)→必須申請。
第9類牌照:資產管理
如果設立TokenizedFund(通證化基金)并代客理財→需要。03 關于交易所:不要搞獨立王國!
許多國家或地區在加密行業監管初期,往往選擇以嚴格管控來降低風險、確保安全。
監管部門擔心出錯,因此通常會要求所有業務都在本地進行:本地牌照、本地辦公室、本地員工、本地合規部門、本地服務器、本地數據存儲、本地撮合引擎、本地用戶基礎,以及完全獨立于國外的本地錢包基礎設施等。
這種想法在傳統物理世界中相對容易實現,比如通過保險箱和物理隔離來控制。但在Crypto行業,這種區別意義不大。無論服務器位于香港、新加坡還是美國,被黑客攻擊的幾率都是相同的,因為一切都在線上運行。
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分割運營,僅構建一個安全的錢包基礎設施往往需要投入10億美元級別的成本。而且問題不止在于資金,更在于人才的短缺——你很難重復招聘到數百位全球頂級安全專家來搭建這套基礎體系。復制一套完整系統的成本,實際上等同于建立一個一流的國際化交易所的成本。
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如果只允許本地居民交易,以香港為例,800萬人口,或者其他小國20萬到30萬的活躍用戶基數,根本無法產生足夠的交易量。沒有流動性,價格波動就會非常劇烈,這實際上對用戶是有害的。
據我了解,香港多數持牌交易所目前處于虧損狀態,盡管短期內尚能維持,但這種虧損模式難以長期持續。
要求本地建基礎設置的,香港幾乎是全球獨一份,參考翻天!香港開始限制硬錢包了!
關于交易所的困境可以參考這樣下去香港的VATP牌照就要成笑話了?04 關于未來:香港要趕緊改!
香港在前幾年可能相對保守,這完全可以理解,隨著全球形勢的變化,香港現在表現得非常積極。
如果美國股票也能順利上鏈,將進一步鞏固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主導地位。
而其他國家如果不參與這一變革,也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比如,港交所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交易所,如果在這一輪變革中缺席,其影響力可能會逐漸減弱。上交所等其他亞洲交易所也面臨同樣的戰略選擇。
這都不用我解讀,CZ說的話很直白~
免責聲明:CZ膽子真大:把香港Web3政策罵了個遍文章轉發自互聯網,版權歸其所有。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加密貨幣市場極其波動,風險很高,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在投資加密貨幣之前,請確保自己充分了解市場和投資的風險,并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此外,請遵循您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遵守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的規定。對于任何因使用加密貨幣所造成的投資損失或其他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