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airy,ChainCatcher
“買幣”成了股市里便宜且快速的市值提拉手段。
美股“山寨季”熱潮滾滾,上市公司主業成了陪襯,數字資產反倒變為新的市值發動機。
但問題也愈發尖銳:這場借幣之名的估值游戲,市場真的會一直買單嗎?估值邏輯:買幣如何影響企業價值?
“買幣”像是一場由情緒、流動性與敘事交織而成的估值偏移實驗。
在傳統估值框架中,企業市值源自其盈利能力、資產負債結構、增長潛力與自由現金流等核心變量的綜合定價。然而,這輪“買幣潮”中,企業以持有加密資產的“財務性配置”行為,撬動了市場對其估值的再定價。
當企業將Bitcoin或其他主流加密資產納入資產負債表,市場對其的估值便附加上了基于加密資產價格彈性與交易性預期的溢價倍數。換言之,企業市值不僅源自價值創造,還來自對“幣價上漲”可能性的加杠桿式放大。
但這種結構,幾乎是將“流動性敘事”置于企業經營之上,把財務配置異化為資本運作的主軸。短期提振,長期仍是問號
不可否認,進軍加密的確具備短期刺激股價的能力。以汽車交易服務商Cango為例,該公司于2023年11月宣布進入BitcoinMining領域,斥資4億美元購入50EH/s的算力資源,隨即股價飆升280%。類似的,還有不少主營業務表現平淡、甚至深陷財務困境的公司,也試圖借助“買幣”敘事在資本市場尋求重估。(相關閱讀:ETH、SOL版“微策略”潮起:幣股雙輪驅動的新型炒作劇本?)
我們整理了一批通過購入Crypto實現“幣股聯動”的上市公司股價數據:
因此,雖然“買幣”策略能夠在短期內激發市場熱情,但能否轉化為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和持續增長,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市場也難以真正認可那些僅憑一兩次購幣或模糊“持幣計劃”博取關注的跟風者。投機者開始賣了?
“買幣拉估值”的故事在持續發酵,但一些核心玩家似乎在悄然獲利了結。
Strategy,這套“無限增長”理論的提出者,其內部高管一直在減持手中股票$MSTR。據SecForm4.Com數據顯示,自2023年6月以來,Strategy內部人士進入集中拋售期。Protos報道指出,僅過去90天內,高管累計出售股票總額已達4000萬美元,賣出次數是買入次數的10倍。
當“買幣”成為一種包裝,一種市值工具,甚至一種避開基本面拷問的敘事外殼時,它也注定無法成為所有企業的“通關鑰匙”。今天的市場愿意為“財務配置”買單,而明天的市場,或許就會回到了對增長與盈利的真實追問。
二級市場的買單,不一定是認可;更可能,是短線投機的籌碼輪轉。
免責聲明:幣股聯動狂歡:當買幣成為上市公司的市值速效藥文章轉發自互聯網,版權歸其所有。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加密貨幣市場極其波動,風險很高,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在投資加密貨幣之前,請確保自己充分了解市場和投資的風險,并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此外,請遵循您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遵守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的規定。對于任何因使用加密貨幣所造成的投資損失或其他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