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鏈上Degen,大概率對以下場景不會陌生:
把ETH從主網轉到Arbitrum以更低的Gas費與DeFi交互;將Polygon上的USDT兌換為Base上的USDC;亦或是為了策略最優,將資產分散至不同鏈以對接特定應用。
這些操作的背后,都指向了Blockchain世界的核心命題之一——跨鏈互操作性,本文也計劃梳理跨鏈技術的進化之路,透視Web3如何從單一的「跨鏈橋」,走向「無縫互操作」的終局。Rollup與多鏈生態的碎片化
如果你是一名Ethereum生態的老玩家,最多用過多少條L2?5條,10條,還是20條或更多?
事實上,相比總量而言,絕大部分玩家可能都只探索了L2全景圖的一小部分。據L2BEAT不完全統計,如今Ethereum生態的L2數量已近百條,這還不包括其他獨立的L1公鏈,我們正處在一個空前繁榮的多鏈時代。
而8月29日,Ethereum基金會也發布「ProtocolUpdate003—ImproveUX」,聚焦用戶體驗改進(ImproveUX),作為重組研發團隊后三大戰略之一(ScaleL1、ScaleBlobs、ImproveUX)。
其中 EF的該文章強調互操作性(interop)為核心,目標為無縫、安全、無許可的Ethereum生態體驗。Ethereum的最新跨鏈思考
在此背景下,在學術與開發者社區,近期有兩條值得關注的新路徑,它們或許會決定Ethereum生態跨鏈的未來形態。
1.SCOPE:重建Ethereum的「同步組合性」
首先就是Ethereum研究員jvranek最近提出的SCOPE(SynchronousComposabilityProtocol)思路,旨在實現EthereumL1與L2、L2與L2的同步可組合性,支持跨域合約原子執行。
說白了,就是讓不同Rollup、Rollup與Ethereum主網之間的交互,能像在同一條鏈上那樣「原子化」執行——一筆交易內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敗,不會出現中間狀態。只不過此前受限于跨鏈互操作性的壁壘,一旦涉及跨鏈操作就很難實現。
舉個例子,借助SCOPE,你將可以在一次涉及Swap、Lend的綜合策略交易中,同時調用Arbitrum上的Aave協議和Optimism上的Uniswap協議,要么兩者都成功,要么兩者都失敗,中間不會卡在半路,白白浪費Gas與機會成本。
潛在價值也顯而易見,這將會解鎖如跨L2的閃電貸、一鍵清算等復雜的DeFi策略組合,雖然SCOPE仍處于PoC階段,但它被普遍視為解決L2組合性碎片化的關鍵拼圖。
一旦成熟,應用層的聚合體驗與底層的原子性互操作將形成互補:前者降低門檻,后者確保安全與一致性。
簡言之,這類路線強調「把80%的用戶需求先提升10倍體驗」,再用具備成本彈性的證明體系在關鍵時刻加杠桿,從工程落地角度看,如果能與錢包的意圖路由、風控與限額機制結合,會是非常務實的落地方向。
總的來看,無論是應用層的跨鏈聚合,還是協議層的原子互操作/ZK加速,共同趨勢都在把「鏈」的存在感、「跨」的感知度逐步淡化:
對普通用戶來說,你可能并不需要記住SCOPE或ZKInterop這些名字,真正重要的是跨鏈操作正在變得更快(秒級)、更安全(數學保證)、更隱形(一次完成)。
這也是跨鏈終局應該實現的模樣:讓用戶專注于價值流動本身,而不是鏈與鏈之間的阻隔。
免責聲明:跨鏈工程進化論:從「聚合橋」到「原子互操作」 我們正走向怎樣的未來?文章轉發自互聯網,版權歸其所有。
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加密貨幣市場極其波動,風險很高,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在投資加密貨幣之前,請確保自己充分了解市場和投資的風險,并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此外,請遵循您所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遵守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的規定。對于任何因使用加密貨幣所造成的投資損失或其他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元宇宙YITB.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元宇宙YITB.COM